饒宗頤教授在本書中,審視與利用了海內外有關陶符、圖形文的考古發現,採擷與融會了最新的考古學和民族學的若干資料,從世界觀點出發,對漢字的成就做了總的考察,探索原始時代漢字的結構和演進的歷程,說明文字起源的多元性及地區分佈的交互關係。 本書的重要論點之一:指出中國歷來統治施行以文字控制語言的政策──“書同文”,致使語、文分離,文字不隨語言而變化;而且漢字結合書、畫藝術與文學上的形文、聲文的高度美,造成漢字言一枝葉蔥蘢、風華絕代的大樹,卓然兀立於世界文化之林。文字、文學、書法藝術的連鎖關係,構成漢化的最大特色。其次揭示漢字未形成初期,陶器上大量的線形符號多與腓尼基字母相似,類似於西亞早期的線形圖文,認為反映了古代閃族人使用字母並嘗試採擇彩陶上符號,以代替借用楔形文的雛型字母之特殊現象,從而提出了具有原創性的字母出自古陶文的“字母學假說”。饒教更指出漢字不走上使用字母的道路,在古代早已做了明智的選擇。 本書多方追溯漢字演化的軌跡,並與腓尼基字母、蘇美爾線形文等古文字作比較研究,從全新角度探索漢字起源問題,不僅豐實與拓展了中國的學術文化,而且也有裨於提高讀者的中國文化素養。